在我國,石雕佛塔是悠悠華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在某種意義上,石雕佛塔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史的見證者,然而,至今我們對它還缺少調(diào)查研究,已成為愈來愈多的專家學者的共識,并且正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況。寺院常見的石雕佛塔,石雕佛塔是寺院佛塔的頂部,梵語又叫“制多羅”,有“國土”的意思,是佛國的象征。這部分是寺院佛塔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后變化較小的部分,因此塔剎又是佛教的象征,人們管古老寺院叫“千年古剎”。
塔剎基本保留了原來窣屠婆的原型,由基座、覆缽、相輪三部分組成,就好像在寺院石雕佛塔頂部安置了一個小的窣屠婆。在三個基本部分的基礎(chǔ)上還演變出了一些中國塔剎特有裝飾構(gòu)件,如山花蕉葉、火焰、仰月、寶珠等。
石雕石佛塔樣式一般有亭閣式塔、樓閣式塔、密檐式塔等三種主要樣式,實際上各個寺廟建造的石雕佛塔又在其不斷的延伸,但是為了符合寺院的需求,一般在整體的樣式不會有太大的改變。在寺廟中,石佛塔一般地用來供奉舍利、經(jīng)卷和法物的建筑,不管是大還是小,都有其存在的意義,也不管是方塔、圓塔還是各種形狀不同的石雕佛塔,都有其建造的意義。因此,一般寺院的師父要建造一座石雕佛塔的時候,都應(yīng)當先清楚石雕佛塔的類型,有什么樣的屬性。
石雕佛塔不僅是宗教物件,更是一件藝術(shù)品,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宗教史和社會史的意義。桃源宮經(jīng)幢高峻挺拔,秀美壯觀,雕刻華美精細,內(nèi)容豐富,是集宗教、民俗與建筑、雕刻于一體的單體建筑,在建筑技術(shù)、雕刻工藝等方面皆屬較高水平,不僅具備佛教內(nèi)涵,而且還包含儒、道以及民風民俗的思想觀念,體現(xiàn)了佛教逐漸世俗化的特點。桃源宮經(jīng)幢既有江南和中原建筑文化的特征,又具泉州當?shù)孛耧L民俗的特色,有利于我們深入研究閩南乃至福建地區(qū)的宗教建筑以及雕刻藝術(shù)。
從古代時期,石雕佛塔就已經(jīng)被流行,人們對塔的信仰是非常高的,就算不了解佛塔的,在一些影視節(jié)目里,都會播放出一些古代傳說的經(jīng)典典故,其中就有一些關(guān)于佛塔的故事,由此可見,佛塔在當時就已經(jīng)被使用,現(xiàn)如今,只要是一些大型的寺廟里,一般都會有石雕佛塔的存在,并且被用于藏放舍利,佛教經(jīng)書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法物。